在攝影藝術的璀璨星河中,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大賽(LOBA)猶如一顆耀眼的恒星,以其獨特的光芒吸引著全球的目光。隨著第44屆大賽的入圍名單揭曉,我們再次迎來了一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攝影師們對光影的精湛掌控,更是他們對世界深刻洞察的體現。本期就由PConline品研社帶領大家一起領略這一年度攝影盛事的風采,一同探索那些定格瞬間背后的深刻故事。

  

  徠卡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品牌,自1913年奧斯卡·巴納克發明第一臺徠卡原型機(Ur-Leica)以來,就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卓越的品質享譽世界。一個多世紀以來,徠卡相機一直是攝影領域的傳奇,它不僅見證了攝影藝術的發展,也推動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創新和進步。徠卡品牌的歷史充滿了創新和變革,從最初的35毫米相機到今天的數字攝影技術,徠卡一直在不斷探索和突破,以滿足攝影師們對完美影像的追求。盡管時代在變遷,徠卡始終堅守其對攝影藝術的承諾,每一臺徠卡相機都是對光影藝術的深刻詮釋,體現了品牌對卓越畫質的不懈追求。

  

  

  圖片來源:徠卡

  先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大賽?它的官方簡稱為“LOBA”,大賽以徠卡相機的發明者奧斯卡·巴納克命名,他也是最早以組圖記錄人與環境關系的攝影師之一。因此,LOBA的出發點非常明確:旨在獎勵那些“用出色的圖片呈現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系列作品。自1979年創立以來,LOBA已經成為國際上最具聲望的攝影獎項之一。該獎項旨在表彰攝影師的卓越才華,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每年都會吸引全球攝影師的積極參與。在今年的大賽里,經過嚴格的評審過程,最終有十二位攝影師的入圍作品脫穎而出,這些作品將在德國威茲勒的恩斯特·徠茲博物館展出,并被編纂成冊,向世界展示攝影藝術的多元視角和深刻內涵。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三組引人深思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攝影師對主題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他們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新的攝影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思考它們所傳達的深層含義。

  Critical Minerals – Geography of Energy(關鍵礦物 – 能源地理)

  

  關鍵礦物 – 能源地理 達維德·蒙特萊昂內

  作者描述:赤腳工人使用最簡單的工具,在幾乎不安全的隧道、受污染的水、被破壞和中毒的地區工作:原材料開采成為一個巨大的世界議題。在這組作品中我關注到人們為了實現未來“清潔”技術,需要特殊材料,其中一些材料是通過不人道和對環境有害的手段獲得的材料。鈷、銅、鋰、鎳是當前需求材料轉向可再生能源,這是由于全球能源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特定礦物被不斷開采,導致對剛果民主共和國、智利和印度尼西亞受影響地區的復雜影響。

  

  圖片來源:達維德·蒙特萊昂內

  達維德·蒙特萊昂內的《關鍵礦物 – 能源地理》在2024年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中獲得了主獎,這是一組深刻且具有啟發性的攝影作品。這組作品通過聚焦智利、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銅、鋰和鈷開采,探討了可再生能源對地緣政治、社會和生態的復雜影響。蒙特萊奧勒的攝影不僅記錄了自然風光和工業景觀,更重要的是,他將鏡頭對準了當地的工作者,將他們的生活和勞動條件展現在觀眾面前,使得作品具有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性。

  

  這組作品的層次豐富,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麗和工業的壯觀,更深入地揭示了在追求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那些往往被忽視的人類代價和社會問題。蒙特萊奧勒通過他的鏡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能源轉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正?他的作品促使觀眾思考,所謂的“綠色”能源背后,可能隱藏著對某些地區和人群的不公平和剝削。

  Homeland(家園)

  

  家園 瑪麗亞·古楚

  作者描述:摩爾多瓦共和國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高失業率和缺乏前景是日常生活的特征。過去二十年,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因經濟原因離開了該國。留下的大多是年紀太大而無法出國工作的人,以及出國者的子女。我試圖運用攝影語言表達我對家鄉的情感,一方面,我對它的自然和人民充滿愛,他們的善良和開放;另一方面,我仍然對父權制傾向、腐敗、貧困和年輕人缺乏未來前景感到憤怒,從而捕捉這些矛盾的情感。

  

  圖片來源:瑪麗亞·古楚

  今年除了2024年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主獎之外,值得大家關注的另一組作品那就是瑪麗亞·古楚的《家園》。這組作品不僅僅是對摩爾多瓦鄉村靜謐氛圍和淳樸生活方式的記錄,更是對那些在沒有父母照料下長大的孩子們的深刻關注。這些孩子和青少年的生活,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社會現象:父母為了生計出國工作,留下孩子與祖父母相伴成長。這樣的背景,讓瑪麗亞·古楚的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共鳴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可以看到這組作品幾乎都是以黑白色調為主,與其他攝影師不同,作者選擇黑白作為基調,是因為作者認為她的人生經歷大部分時間屬于黑白色,因此她將她的情感歸于黑白色,整組作品以黑白照片的形式表現。

  

  圖片來源:瑪麗亞·古楚

  總的來說,《家園》是一組充滿情感和深度的攝影作品,它不僅展現了一個國家的特定社會現象,也觸及了普遍的人類情感和對家園的渴望。瑪麗亞·古楚的這組攝影作品無疑是對當代攝影藝術的重要貢獻,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全球化影響和社會變遷的視角。

  Inattention Era(注意力不集中的世代)

  

  注意力不集中時代 盧卡斯·蘭奇

  作者描述:在視覺信息泛濫的今天,我們常被電子屏幕分散注意力,難以專注于周圍世界。我通過在巴黎、瑞士和巴西圣保羅等地拍攝巨大的LED屏幕,探討了這一現象。2016年的一張照片啟發了我,此后在兩年持續創作中,相繼用影像反思我們時代的注意力分散問題。

  

  圖片來源:盧卡斯·蘭奇

  盧卡斯·蘭奇對這組攝影作品中,可以發現盧卡斯·蘭奇的所有照片里始終沒有任何人物,作者認為在場景中引入一個可識別的個體會削弱捕捉瞬間的本質和作品傳達的理念,以黑白色調的風格處理,讓整個畫面更加充滿戲劇性,以及畫面的空寂感。畫面中的屏幕以白色呈現,通過局部調整屏幕曝光的方式實現。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時,第一時間給我的感受是“空無人煙的商場,沒有任何信息的顯示屏幕”讓我們對這些照片充滿好奇心以及能夠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想要傳達的創作理念。

  

  圖片來源:盧卡斯·蘭奇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背景下,盧卡斯·倫奇的攝影系列《注意力不集中時代》以其深刻的社會評論和對現代生活復雜性的捕捉而受到人們的認可。他的照片不僅記錄了物理空間,還反映了人類心理狀態和我們與現代科技的關系。這些圖像可能會引發觀眾對于自身在數字時代中注意力分配的反思,以及對于我們如何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深入思考。

  

  圖片來源:盧卡斯·蘭奇

  在觀察盧卡斯·倫奇的攝影系列《注意力不集中時代》之余,不得不提及近期在攝影圈發生的“地震”事件,即國際攝影大師史蒂芬·肖爾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講座中,因為臺下的觀眾頻繁觀看手機而憤然離身的事件。史蒂芬·肖爾在講座中說到“我看到至少有十幾個人,在整場講座中只看著你的手機,你們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在這個活動上,那么在生活中,你們如何注意到你的食物,或者又如何感受陽光照在你身上的溫暖呢?”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許多人開始反思我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以及這種依賴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史蒂芬·肖爾作為國際攝影大師,在他的攝影創作之路中,他曾表示:“相機是攝影中傳達高度警覺狀態下世界形象的技術手段,然而令他感興趣的是真正用清晰和專注的注意力觀察日常世界。”而這也是他踏入千禧年,進入數字攝影世代后,不斷探究的“拍攝要點”。在肖爾的講座中,觀眾的注意力被手機分散,這恰恰是盧卡斯·蘭奇試圖通過他的攝影作品所探討的主題。這一事件強調了盧卡斯·蘭奇作品中的核心問題,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注意力的分散。倫奇的作品正是對這一現象的直接回應,它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與技術的關系,以及我們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專注。

  通過這些作品,盧卡斯·蘭奇成功地將個人觀察轉化為對現代社會的普遍評論,使其成為今年LOBA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聲音。同時,這一社會事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讓我們意識到在數字時代中,保持專注和意識到我們如何分配注意力的重要性。

  Express Delivery(快遞)

  

  快遞 牛童

  作者描述:這組攝影創作的初心是記錄母親在物流行業的工作。自那以后,我深入探索了中國的快遞行業,以此為窗口,反思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歷程。我的作品以直接而細膩的手法,捕捉了那些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懷揣著對都市精彩生活憧憬的快遞員們的生活片段。

  

  圖片來源:牛童

  可以看到作者通過攝影記錄了快遞員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是以上第二張照片,畫面中第主體物好像就只有一堆快遞,但是仔細看會發現其實畫面中還有兩位正在分揀快遞第快遞員,作者記錄下這個瞬間,捕捉了快遞員在城市中的辛勤工作,也更加讓我們關注到快遞員這類群體,自疫情以來,快遞行業不斷興起,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給予了這個城市的便利。作者利用攝影的手段記錄下這一瞬間,同時也呼應了作者的理念“直接又細膩”。

  

  圖片來源:牛童

  在攝影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深入他們的家庭生活,展現了他們的夢想、挑戰和對家庭的責任感。牛童通過與快遞員的深入交流,走進他們的家中,甚至回到他們的出生地,以逆城市化的方式追溯他們的生活軌跡。以及通過光影的運用和構圖的精心安排,以及其他圖片中,快遞員工作后躺在沙發上或者是倚靠在快遞車里休息的狀態,可以通過照片看到快遞員的疲憊與辛苦,同時傳達出快遞員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獨與堅韌。該系列作品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它不僅記錄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還關注了這個行業背后的人。牛童的作品引發了對城市化進程中個體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尋求更好生活的快遞員群體。

  

  圖片來源:牛童

  總的來說,牛童的《快遞》是一組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快遞員群體的窗口,也引發了對城市化進程中個體命運的深入思考。牛童的這一系列作品在2024年LOBA中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也是中國攝影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Tears of the Tigris(底格里斯河的眼淚)

  

  《底格里斯河的眼淚 》艾米莉·加思韋特

  作者描述:伊拉克作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如今面臨者巨大的挑戰,由于人類對環境對不斷破壞,以及極度高溫與極少的降水量導致伊拉克成為這個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印象最嚴重的國家。這組作品表達了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對影響以及作品的重點始終是想表達盡管經歷了這么多,幸存下來的東西,并通過這些攝影作品,提醒人們底格里斯河面臨的嚴峻形勢與該地區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

  

  圖片來源:艾米莉·加思韋特

  

  圖片來源:艾米莉·加思韋特

  在這組作品中,這張照片以人眼第視角表達了伊拉克在生態環境中第所遇到的挑戰,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深刻的情感表達。精心構圖,恰到好處的光影運用,通過眼睛勾起我們對這組作品的好奇心,在人眼眼球顏色的選擇上作者也做了一些小小設計,綠色的眼睛與前景到的植物相呼應,畫面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和強烈的信息,隱晦地表達了作者的創作理念。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現實,更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的深切追問。

  

  圖片來源:艾米莉·加思韋特

  艾米莉·加思韋特的這整組作品深刻反映環境與人道主義問題的攝影作品。這組作品通過記錄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展現了這條歷史悠久河流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環境挑戰和人文關懷。加思韋特的攝影風格以真實、細膩著稱,她善于捕捉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瞬間。在《底格里斯河的眼淚》中,她不僅記錄了河流的自然美景,更深入地探討了河流對于當地社區的意義,以及環境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她的作品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深刻思考,關注流離失所的人們,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掙扎。同時,她也關注自然環境的變遷,呼吁人們珍惜和保護地球家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和感受底格里斯河流域現狀的窗口,也引發了對環境和人文關懷的深入思考。

  攝影藝術并非只是相機的專屬,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平民藝術形式。在數字時代,技術的普及使得高質量的攝影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即使是使用普通設備,也可以捕捉到具有深刻情感和故事的瞬間。手機攝影便是最簡單的例子,而融入百年影像廠商—徠卡色彩的小米手機,在近年舉辦的“2023中國影像詞典”在中國攝影界取得廣泛關注,其中無論是獲獎作品還是參賽作品都是使用最簡單卻最便捷記錄方式—手機。好的設備固然重要,但拍下才是獲獎的唯一要素。

  藝術不只是“形而上學”的廣泛認可,攝影更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情感和故事的傳遞。也進一步強調了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普及性和多元化,無論是專業的攝影師還是普通用戶,都可以用手中的設備記錄下這個時代的面貌,傳遞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