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數碼圈“水深火熱”的一個月,根據不完全統計,本月陸續進行的數碼產品發布會(手機)和“軟硬件開發者大會”將超20場,“數碼圈博主十月出勤率”或將超過67%。同樣的,對于數碼手機用戶而言,這也是“最宜換機”的月份。

  

  圖源FUJIFILM

  本次已發布和未發布的機型包含vivo、oppo、榮耀、華為和蘋果等多家大廠,發布的新品內容涵括“年度影像旗艦手機”、“常規迭代中低端序列產品”以及“秀肌肉”并“求同存異”的“軟/硬件生態系統”等等。從市場行為來看,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數碼春節趕集的氣氛”,畢竟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剁手節”已經火爆進行中。

  

  圖源網絡

  反觀“圈“的新品迭代,基本維持固定的月份節奏,視乎并不受“市場促銷行為”調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從最基礎的購買需求來看,智能手機正在成為“人的身體器官“,在多數生活場景中,離開手機會使一切變得“不便”,且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畢竟每天使用和每周使用在感知上會有著完全不同“性價比錯覺”。而多數普通用戶購入數碼相機,更多是作為額外的“專用拍攝設備”,相較手機的使用頻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計算攝影Next level

  手機攝影被稱為“計算攝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1年,當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delson教授提出了《關于成像的全光函數描述方法》,這可以看作是計算攝影的早期理論基礎。相較135全畫幅相機的成像區域,早期手機攝影模組的傳感器“小的實在可愛”,而“計算攝影”旨在結合計算、數字傳感器、光學系統和智能光照等技術,從成像機理上改進傳統相機,并將硬件設計與軟件計算能力有機結合,突破經典成像模型和數字相機的局限性,增強或者擴展傳統數字相機的數據采集能力,全方位地捕捉真實世界的場景信息。

  

  圖源網絡

  升級至下一個階段用了19年。2010年,超前的iSight傳感器配合先進算法實現了驚人的拍攝效果,“iPhone 4”的發布重新標定了“傳統手機攝影的基礎模板”。 iPhone 4的攝像頭升級,以及隨后iOS平臺上大量拍攝、分享應用的涌現,讓用戶養成了隨拍隨發的使用習慣,這標志著手機攝影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在2018年,谷歌Pixel 3的發布,它首次將手持夜景模式帶給用戶,這項功能利用多幀連拍融合和人工智能填色的方式來彌補手機傳感器偏小的先天不足。同年,蘋果在iPhone 11系列的發布會上,首次將“計算攝影”的概念引入,這個概念也第一次被大眾所熟知。

  

  圖源華為手機官網

  步入2020年后,手機攝影好壞已經不再會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議題”,因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攝影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從“卷硬件”到“拼軟件”(拍的清——拍的美),從“單攝裁切”到“多攝全場景覆蓋”,真正意義上以軟件算法優化,彌補了硬件上的物理限制,提升了拍照攝影的體驗,深刻落實了“計算攝影”的深度應用。

  

  圖源哈蘇官網截圖

  畢竟相較傳統影像廠商深入人心的成像風格特點,多數手機廠商尚還沒有定性各家“專有的影像風格特點”(計算攝影),仍然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漂泊境遇,當然這也完全有可能和“手機作為快消品”的屬性掛鉤,如果不能及時給消費者“熱烈的新鮮感”,很難在市場行為中獲得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被擠出競爭激烈的“快消品賽道”。

  從近兩年的手機廠商影像廠商調校方向來看,各大廠商都在日漸固定自己的主要成像風格特點,包括但不限定與傳統影像廠商的各類聯名、時下熱點的成像風格濾鏡等,這反映出消費者對手機攝像模組的需求提升,以及對高素質影像記錄的追求。從人文設計和使用認可來看,有明確目的性的“品牌、性能亦或者名詞植入”,可以有效提升手機攝影文化底蘊,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即時通訊工具,手機的價格也在不斷水漲船高。

  

  圖源vivo手機官網截圖

  而在軟硬件協同方面,拋開已經多數手機廠商已經“打磨圓滑”的平面拍攝能力不談,現在多數手機已經能在狹小的手機(相較相機的獨立數據處理芯片和散熱模組來看)中實現全焦段4K30幀甚至4K60幀超高清視頻錄制,更有勝者已經支持高規格的4K120幀視頻錄制能力,而這同樣是中高端數碼相機才能具備的專業影像攝制能力。而在更加考驗軟件實力的“伽馬空間色彩科學”方面,多數手機廠商都做出了“Log”灰度色彩錄制曲線,先不考慮是否好用,能否真的提升手機的影像制作能力,但毋庸置疑的是,手機影像正在切分“相機攝影”的蛋糕。

  相機變得“智能”

  

  圖源網絡

  相機自“1824年黑盒攝影”固定下第一幅圖像以來,已經在時間長河中渡過超200年的光陰歲月,而在此期間,它已經變化了許多種模樣,從早期的“瀝青錫板”、“黑白膠片”、“彩色膠片”、“數字攝影”到“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多種攝影記錄方式”(不局限于相機),相機的發展歷史幾乎是伴隨“攝影的發展歷程”前進而前進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對攝影的思考表達會從側面推進“相機”不斷向前發展,不斷的變得智能。

  質感

  

  而在近年,隨著手機攝影技術的發展,相機的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雖然手機攝影在一定層度上為“專注攝影”提供了土壤,但不能直接認為后續一定會投入“相機攝影”的懷抱。

  但毋庸置疑的是,浸入攝影中,一定會被多種美學所浸染,勢必會不斷追逐美的蹤跡,而“美和時尚”一直以來遵循著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早年被“簡約設計”拋下的復古相機被重新置于臺面,廣受消費者追捧。

  智能

  

  

  手機攝影在向“專業攝影”靠攏的同時,數碼相機也正發散“忠于光學攝影”的成像理念。前有索尼在專業相機中增加“AI智能芯片”用于更好的識別“主體物”,并提供“AI識別,主動預測跟焦”;再有獨立的“白平衡識別傳感器”;再有佳能在數碼相機中內置不可關閉的“降噪算法”;后有尼康針對“AI圖像生成技術”加入“C2PA”固件認證,為“真實圖像”搖旗助力。當然,更直接的“智能”還體現在色彩科學上。同樣的,受益于社交媒體、分享平臺的的人潮洶涌,消費者對于“直出好看”的影像需求正不斷拔高,而“光學攝影”的數碼相機開始加入“創意外觀、人像優化和膠片模擬”等“直出濾鏡”,甚有勝者在相機中內置了親和且有機的“皮膚柔和”等數字功能。

  一切為了好用

  

  不可否認的是在攝影領域中,沒有傳統的“孰優孰劣”,都是基于用戶在不斷調整并發展,手機在早先年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發展方向,有著多種發展上升渠道,但在多年的發展驗證中,唯獨“攝影”,這一無差別的“平民用戶藝術創作手段”被保留并發散出璀璨星光。而鉆研色彩構成科學及傳統的光學成像的相機攝影,也正為普通消費者改變“使用理念”,成為簡單好用的“專業影像制作伙伴”。